在這本雜誌最初在7-11出現時
我就被它的當期TOPIC給吸引了
但是
我沒有買
因為它是sealed
實在是很怕它跟一般商業週刊ㄧ樣
一整本裡面只有當期TOPIC好看
其他都不吸引我或者又太沈悶


直到某天
傳說中的PPGROUP的AE找上門
【題外話--話說自從我某次在壹週刊娛樂那本的封底登了廣告後....熊熊來找我登廣告的雜誌有的沒的暴增...挖哩勒...竟然連電視廣告公司也找上門...看到鬼...我知道壹週刊很貴,但是我是因為剛好有遇到有人抽稿我有捕稿價才勉強登的起好吧!不過,壹週刊真的雖然很膚淺,但還真的超有效果的...】
帶了一堆他們家出的PPAPER及ICB來拜訪
之後那堆書就擺在桌子的某一角落
一直到了某天下午我實在是太無聊了
就隨手拿起來翻看看
還一股氣看完一本接一本



ICB跟商業週刊等相似雜誌很不同
主要繞著時尚設計等產業
可能也因為這樣才會吸引我吧



這期的ICB的creative doctor『Q:工作的意義在哪裡?』
讓我感觸很深
覺得很有意義
所以我決定把它整篇打下來
非常希望能和我的朋友們一起分享


下列文章引用自『International Creative Business』1月 JAN.2008 No.008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Q:工作的意義在哪裡? by Sarah Chen

幾天前和ICB的編輯們接觸,他們傳遞了雜誌讀者的反應,希望討論一些重要的基本面。我今天甘冒大不諱,來討論一下,工作的意義,這個龐然大物。
工作的意義在哪裡?老實說,我也並不太知道?我覺得,人是一個很微妙的生物。幾乎做所有的事,都是逆向行駛,先斬後奏-除了死以外。總而言之,都是「事後諸葛亮」。我們先談戀愛,被狠狠拋棄了才開始思考它的意義。對工作也依樣(至少我是如此),做了半天,才開始探詢它的真義。我的想法是:

接受一個無法逃避的現實
我想每個現代人,對於工作都有若干的愛恨情緒。因為它常鵲巢鳩占,侵略我們生活決大疆界。很慚愧,我第一個承認,我花在工作的勞力和心力,遠超過我對親人的付出。和老闆的切磋琢磨,遠多過和情人的耳鬢廝磨。一日將盡,按牘勞形的結果四體俱在,但心神盡失。變成羅門的詩「流浪人」裡面,類似影子的一條動物。家人好像拾荒人一樣,每天晚上撿回我這個租大垃圾。這個世界,情人會訣離、兄弟可能會鬩牆、夫妻會反目。但是除了很幸福的少數,我們每個人無論如何不情願,一早起來還是得乖乖去上班,繼續為五斗米折腰。
美國人常嘲笑歐洲人懶。法國人一週紙工作三十五小時,年假卻又要命的長。有年夏天,我到義大利渡假,整個羅馬宛若空城。然而比較起亞洲人,美國人只是五十步笑百步。我在台灣的友人,無論士農工商,皆工作超時,生活唯工作是問。個個如拼命三郎,讓我汗顏。我和我的美國同事遲緩懶散,好像史前動物,遲早在演化的過程裡,被台灣人狠狠地淘汰。前些時候,重讀村上春樹的《雪梨!》一書,這是村上春樹在公元兩千年,親身到雪梨,觀摩奧運寫就的報導。他語重心長地,奧運像無人性的競爭機器。就以男子一萬公尺為例,一九三六年的金牌記錄,是三十分十五秒,到了兩千年,是二十七分十八秒,快了幾乎整整三分鐘。如果硬把兩屆選手擺在一起,差去之大好像大人對小孩。沒錯,得不同地像困難和極限挑戰,不斷競爭,想盡辦法超越,辛苦到汗流浹背,這是人類共同地宿命也是使命。《創世紀》第三章十九節寫得很清楚:「你必須終身老苦,才能從地底得吃的。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蔾來,你必流汗滿面才得糊口。」這是人生的現實。

工作必須反映我們內在的價值和自我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,完全不容別人越俎代庖。人像洄游的魚類有自己的游程。但是這個世界充滿太多的雜音,反而讓我們的自我隱而不見。工作,追根究底的設定目標,不斷解決衍生的問題的過程。我們每一步所下的決定,會充分顯露我們的價值觀和自我。工作,像英文文法裡主格兼受格的雙棲動物。一方面我們的自我引導我們工作的方向;一方面工作幫助我們發展自我。這個過程簡直像內在發掘。總有一天我們心裡的敦煌石窟、千佛岩洞,會面世出土。如果我們做的事,和我們內在價值觀和興趣相吻合,我們的熱情會源源不絕而來,像捷克的豌豆;相反的,如果不是,我們內心會漸漸枯竭。王維有詩:「松下問童子,言師採藥去,只緣此山中,雲深不知處。」追尋自我,很像山裡訪僧,如果認真,每個人都會有自己一段獨特的山中傳奇。自我,是隻最難獵的野獸;工作,是一張有力的網。這是我學到的人生的蟬意。

有所為,有所不為
我們的工作,是競爭的修羅場。無可避免的,有競爭就有勝負。雖然大家都說,勝敗是兵家常事,我們應學會等閒視之,但是真正有夢想的人,是不會輕言失敗的。有些人,會為了成功甚至不擇手段。村上春樹在《雪梨!》一書,頗具深意地把在奧運男子馬拉松賽中敗下陣地犬伏孝行,和紐約馬拉松賽裡失利的森裕子,做為書的終結。這兩個人都是努力有天賦的佼佼者,卻在自己人生最重要的戰役,飲恨敗北,功敗垂成。他特別強調,追求勝利固然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,「可是我更喜歡深度,更肯定深度的意義」。這也是我想說的所謂「深度」,就是有所為,有所不為。有深度的人,不因勝利而失去自我。作家柯林頓.麥克摩爾(CLINTON MCLEMORE)在《STREET SMART ETHICS》裡推薦,以聖經的箴言做為工作行為的基準。在《GOOD GUYS FINISHED FRIST》裡,也再再強調良性競爭的意義,令人感動。個人覺得是難得入世的好書。

雙贏的可能
工作,不但是讓我們實現理想,也是我們養家活口必要手段。我覺得很多人有一個迷思,認文人必須為現實而放棄理想。追隨理想的人,一定要餓肚子。我覺得剛好相反,決心追求自己理想的人,比人云亦云,隨隨便便把自己貶成單純的印鈔機、賺錢機器,只為了吃飯卻不死不活的工作的人,力量強大多了,成功的機率也更高。重點在學會結合現實和理想,這需要一點想像力和創意。相信人生有不同的可能性,努力找到自己的興趣和熱情,才是當務之急。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arch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